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七)
第七章 明、清高岭的质量与产量以及“高岭”成为国O:P> 际通用的kaolin和Kaolinite命名地的由来
本文在上章考证证明万历至清乾隆(17—18世纪)为高岭山矿业的青春期,但这一时期高岭土的质量与产量如何呢?这是研究高岭土应用史时必须考察的。但由于古文献没有翔实的记载,要揭示这些问题必须请求读者允许我们先从近代情况谈起。
第一节 关于古高岭土的历史质量
1.1907年([日].明治四十年)日本政府派遣农商务省技师北村弥一郎来中国考察窑业。归国后他写成了《清国窑业视察报告》,于明治四十—年(1908)交日本农工商 务省商工局出版。该报告第四章《景德镇窑业》之第三节第四项详细的记录了该地在当 时使用的原料,其中有两处涉及高岭土不子(一种砖块状的净泥)现录于下:
品 名 长 宽 高 每块重量
星 子 五寸强 四寸 二寸五分内外 约五百三四匆
明 砂 二寸二分内外 一寸八、九分内外 八、九分内外 约三十七匆
〔按:一两(以每斤十六两计)约合日本十匆强〕
这里所说的星子(星子县所产之高岭土)即庐山白土。明砂就是高岭山优质高岭土(景德镇至今仍称明砂以区分其他产地之高岭)。这一记载告诉我们,明砂高岭不子比星子高岭土不子体积小得多,重量仅后者的1/14,但未记其质量亦未明其价格,其优点尚难断定。
2.1943年黎浩亭通过实地考察,写成了《景德镇陶瓷概况》一书,该书第十章记述了当时高岭土的价格。
总 类 产地 距景德镇路程(华里) 售价(旧币) 功 用 备注
星子高岭 星子县 四百里 每万块一百二十元 普通坯 每块二斤四两,每块以两小块计
明砂高岭 浮梁东乡高岭 八十里 每万块一百元 上等坯 每块四两
表面看来,星子高岭每万块的价格略高于明砂高岭;但明砂每块仅重四两,若以重量计。后者价格约为前者的9.9倍。
为什么明砂高岭不子的体量如此之小、价格如此之高呢?
我们曾检读景德镇陶研所1955—1966年十二年来所测星子、大洲、枫源、贵溪、黎川各地高岭土数据一百余组,其他产地的高岭土不是铝氧含量不够稳定(有的不到20%),便是着色氧化物偏高(氧化铁多在1—2%之间)。而明砂高岭铝氧则较为稳定(约36%),含铁量仅0.6%,其相对可塑性指标也略高于其他产地之高岭土,工艺性能较好。
从以上征引的资料来看,高岭山之高岭土质量优异,是上等瓷器的必用原料,但因矿体濒临枯竭,产量日渐稀少,否则的话,当时的价格决不会如此昂贵。但这只能是高岭山采掘业衰落期间的近代情况。然而明万历——清乾隆时代其质量如何呢?
就我们观察明万历——清乾隆官民两窑的瓷器来看,其瓷胎的质量均较前有所提高。若以上海硅所测试的雍正官窑器为例,其瓷胎的铝氧高达30%,白度高达77.5%。我们知道,今景德镇一带的瓷石含铁量多在1%,烧成后的白度仅为66%,个别为72%,而高岭山之高岭土的含铁量仅0.6%,烧成白度均在82%以上,雍正官窑器比五代和宋代瓷器白度提高,显然应归功于高岭山之优质高岭土的大量应用。
又,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四《高岭》条谓:“造佳瓷必求东埠出者耳”。兰浦的这一书刊于清嘉庆20(1815)年,成书于乾隆、嘉庆之际,其时高岭山之高岭土来源甚少,但景德镇制造上等瓷器还必须求得东埠高岭与瓷石配合,可以推知,清初官、民两窑使用的高岭山之高岭土的质量是十分优异的。
至于晚明情况,则可从另一角度观察。前引日本学者北村弥一郎的著作称晚清高岭山之高岭土为明砂高岭(景德镇人至今仍称明砂)。为什么叫作“明砂”呢?目下有两种看法:
1.北村弥—郎谓明砂高岭为浮梁县明砂所产之磁土,显然他把明砂当作地名。
2.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陈开慧先生在其《景德镇高岭村高岭土矿床及高岭土矿物的研究》一文谓高岭土原矿多以砂土形态赋存,由于所含白云母晶莹明亮,故曰“明砂”。
但是查考文献与实地调查;浮梁县境并无明砂这一地名;该镇使用的高岭土无论是来自高岭还是庐山或大洲的,均含有晶莹明亮的白云母,所以它不是高岭山高岭土的特定标志。于是我们就对这两种解释产生了怀疑。
1970年,笔者曾在高岭一带就这一名称请教过老土工,据他们说,高岭山之高岭土质量不一,统称为东埠高岭,其上等的称明砂(即头色),次等的称:“二色”。“明砂”原指清同治间高岭山复开以后,在明代的采掘遗址老厂一带重新发现的优质粘土,因为明代的高岭质量优异,故称为“明砂”。同治后概念外延,人们有把高岭地区所出一切优质土统称“明砂高岭”。从“明砂高岭”这一名称来看,明代的高岭土一定是优异的。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而已,但这推测是可从地质学角度得到验证的。因为高岭山之高岭土属风化型矿床,凡风化型矿床的的表面高岭土在风化作用下,其质量必优于下层,而明代人使用的是表面高岭,近代测试的则为下层高岭,故知明代高岭必优于近代。
第二节 关于高岭土历史产量的推测
从地质工作者对高岭山有关矿床所作的调查来看,其矿体形态极为复杂。有层状、脉状、透镜状、串珠状、囊状、枣核状。由于成矿母岩和风化程度不同,矿石的含矿率也不相同。就我们在高岭山所作的调查来看,晚期采掘的高岭土以砂土状为主,淘洗率10~30%不等。而高岭村土工传闻,明清之际该地曾出过一种“猴油土”(意即异常洁白细腻有如猴油)或“四两渣土”(意即每百斤原矿中仅有四两尾砂)。其出土率高达90%以上。后就此情况我们请教过地质工作者,据他们分析,极有可能是淀积型粘土,也就是说,可能是由天然水搬运淘洗藏于裂隙中的粘土,故纯度极高。可见高岭山之高岭土,因矿点不同、时代不同而出土率很不一致。这样一来,就很难精确地了解万历至乾隆期间的高岭用量了。不过即使如此,还是有可能探求部分情况的。
根据地质队的反复调查与工程揭露,高岭山较集中的矿体多沿断裂构造分布,除近代开采的少数几处外,几乎都是明万历——清乾隆间的开采点。上章所述第一地段为近代开采处。二、三、四地段为明万历——清乾隆开采处,尾砂堆积共约653万吨,如以出土率百分之20计算,明后期——清乾隆,高岭山高岭土总采掘量约163万吨,平均年产量约9千吨(以万历22年至乾隆59年200年减明末清初动乱20年计)。当然,这一推算是很不精确的,除上述情况外,还因高岭山“险峻特甚”,数百年来的雨水冲刷,使明代——清初的尾砂大量流失,不能保持当年的总量。但这样作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可以获得比较可信的下限数据,即高岭山之高岭土在1594年~1794年总产量不会少于163万吨。
以上是从遗物方面作出的一些推测。我们还可以从文献方面窥见乾隆后期高岭山某年的采土量。前引高岭《冯氏宗谱》透露乾隆59年(1794年)高岭山仅麻石坳一地,就有婺源人数千淘泥,从本世纪四十年代高岭村淘泥资料来看,每人平均每天淘洗净泥(不子)200块,计50斤(黎浩亭《景德镇陶瓷概况》第150页)。由于40年代的淘泥工具、设备、方法均较简单。必与明清时代相同。乾隆59年淘泥人数如以两千计,该年出泥量约一万八千吨。
由于知道高岭山高岭土的这一年的产量,还可进一步推测该年景德镇瓷器的烧造量。前引殷宏绪1712年书简谓:
要作细瓷,则将高岭和白不子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高岭和白不子的配比为四比六,但高岭和白不子的配比最小为一比三。
以上记载制备瓷胎的高岭与瓷石配比,与近代情况完全相同。如把高岭25%、瓷石75%作为当时瓷胎配比的平均值,那么清乾隆59年景德镇使用瓷石五万四千吨,烧造瓷器约七万二千吨以上。由于文献缺乏,我们虽不能获得万历至乾隆的逐年的史料,但由于万历与康熙、乾隆瓷器的瓷胎制备方法相同,如以前面通过尾砂计算得出的高岭产量估计,这两百年内景德镇烧造各类精粗瓷器最少也不会少于六百五十二万吨。
总之, 由于高岭山之高岭土质地优异,藏量丰富,为景德镇服务时间长,在陶工的心目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关于这一点,是早于它的麻仓土或晚于它的星子和大洲土所不可比拟的),这也许就是它在日后能够成为瓷用粘土命名地的重要原因吧。
第三节 高岭土成为专门术语的年代
关于高岭土成为专门术语的年代,在国外似乎要比国内更早。先谈国内情况:蓝蒲《景德镇陶录》卷四《高岭》条谓:
高岭,本邑东山名,其处取土作不,……近邑西李家田大洲上亦出土可用,不大下于东土,但造佳瓷必求东埠出者耳。
蓝浦已把大洲土归入“高岭”了,并称高岭山之高岭土为东埠高岭(按:东埠是高岭山脚、东河东岸的一个小集镇,高岭山之高岭土由此下河船运至镇,故称东埠高岭)以后庐山星子县白土又相继开采,人们亦把它称作“高岭”,并在高岭之前冠以“大洲”、“星子”之类。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O7年)左右(或更早),景德镇人又把高岭山优质高岭土称之为“明砂”,以后明砂高岭又成为高岭山之高岭的统名(详〔日〕北村弥一郎《清国窑业考察报告》第四章第三节第一项《原料产地及种类》,日本秀英舍明治四十一年日文版)。可见在乾隆、嘉庆以后,。高岭土已变成专门术语。人们在使用高岭土这一概念时,已不局限于高岭山。即使使用高岭山之高岭土时,也还需在“高岭”之前冠以“东埠”或“明砂”。
就国外情况来看,“高岭”这一概念,似以法国和英国应用得最早。1712年,法国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神甫殷宏绪(d′Entreco11es)向他的祖国介绍景德镇的第一封书简提到瓷用原料时谓:
一位豪商说:若干年前,英国人,也许是荷兰人把白不子(笔者按:因高岭不子色微黄,故此处特指瓷石不子)买回国,试图烧成瓷器,但没有使用高岭,因而事归失败。……他们不用骨胳而只想用肌肉造成结实的身体。[法]于阿尔《十八世纪法国对中国科学与工艺的调查》一文又谓,1717年,殷宏绪又把景德镇高岭土的标本寄往法国。1750年,道尔列昂斯公爵便根据殷宏绪的信件与标本命令在法国境内寻找该类粘土。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九○谓: 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粹者,西人称为高岭土。高岭本华语,以出于江西饶州府之高岭山故名。瓷器始出中国,在欧洲,则英国为瓷业先进。在一七五五年以前,英国所用之高岭土,乃由中国及日本输入。后于康瓦尔等处发见高岭土,国内制造始可自给。以上中、西文献表明,“高岭土”这一概念早在1712年就传往法国,1755年以前英国还从景德镇进口高岭土。而把康瓦尔所产之粘土称作“高岭”,则很可能是英国人把中国高岭一词冠于欧洲同类粘土的第一例。可知早在康熙末和乾隆早期,高岭已在法、英等国成为瓷用粘土的命名地了。
1867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约翰逊(S.W.Johnson)和布莱克(J.M.Black)《论高岭石与细块高岭土》一文,文中把组成高岭土的粘土矿物称作高岭石(Kao1inite)。从此以后,“高岭”又由陶瓷界延伸到矿物学领域,始成矿物学术语——“高岭石”的命名地。1869年10月,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kofen ferdinand)访问景德镇和安徽祁门,并著文介绍瓷石和高岭,还根据汉语高岭一词的读音译成今天通用的英文Kaolin一词。由于作者是地质学者,该文又是西方地质界从岩石学角度介绍中国高岭土的第一篇论文,所以以后欧美地质学者们使用的Kaolin,都来源于李希霍芬。 “高岭土”这一名称在各国通用,但也有例外;比如伊朗就不叫高岭土,而把它叫作“中国土”⑩。但不论如何,它的名称却总是和中国紧相关联的。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多采用扫描电镜和x光衍射观察高岭山之高岭土的矿物组成,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陈开慧、夏怎琤同志鉴定高岭清末与民国初年的三块不子时,发现其矿物组成主要为埃洛石,其次为雏晶高岭石和水白云母(陈开慧等《景德镇高岭村高岭土矿床及高岭土矿物研究》,景德镇硅酸盐学会1981年排印本)。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吕达人等先生则从高岭山明清采掘故址肖家地段取样,发现其矿物组成有高岭石。(照二0上海科技大学李中和等同志亦从该地取样观察,发现其矿物组成有以水高岭石为主的,亦有以高岭石、伊利石等为主的(李中和等《景德镇高岭村高岭土矿物相的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2年第3卷第1期)。如果把这些情况和以上文献联系起来观察,使我们确信世界通用的Kaolin和Kaolinite两词必然是以中国著名的高岭土的产地----景德镇高岭山而命名的。前几年,国外有位粘土专家测试高岭山某坑位的土样,发现其矿物组成为埃洛石之后,即撰文怀疑高岭山为kaolinite和kaolin的命名地。我们以为这一怀疑,是因他对高岭土的应用历史以及高岭山复杂的地质情况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而造成的。
上一篇:
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六)
下一篇:
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