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六)
第六章高岭山粘土矿床的开发
第一节 记述高岭土的早期文献
夏湘蓉《中国古代矿业史》第六章《非金属矿产》(地质出版社一九八O年版)谓:
“高岭”这个名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很晚。在明代的著作《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两书中,都只有“白土”而并无“高岭”这个名称。接着,作者认为“高岭”一词始见于1815年(清嘉庆20年)刊印的《景德镇陶录》和近代才出现的 旧抄本《南窑笔记》两书。但就笔者阅读所及,情况似不如此。清·康熙21年《浮县梁志》卷四《陶政·陶土》条谓: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镇土牙戴良等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欲渐以 括它土也,檄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守道叶云仍、知县周起元争之,还其檄。
这段记载不仅表明高岭土一词早在万历三十二年已为官民通用,而且还揭示出其时的景德镇一带已有不少居民在高岭山靠采土为生,否则的话,矿税太监就不会还其檄了。
除上引文献外,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也记述了高岭土,但对宋的记述必须作出校勘和考证才能确定。前揭该书卷中《陶埏·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谓: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就有关文献与实地调查来看,景德镇瓷用原料中没有糯米土和粳米土之类的名称,但从元代开始已使用瓷石和高岭土两种原料合成瓷胎。高岭土耐火度高,掺进瓷胎可以防止制品变形,瓷石的烧结温度较低,它在合成瓷器时能使瓷胎致密。瓷胎中的瓷石与高岭土在高温下确有软、硬之分,可见宋应星所说的糯米土和粳米土是就这两类原料在合成瓷胎时的功能而言的。
《天工开物》中所说的出产糯米土的安徽祁门县,至今仍产软质瓷石,为景德镇瓷用原料来源之一。但婺源县则从不出产性硬的瓷用原料——粳米土,婺源历届方志亦无“高粱山”这一名目。因此我们以为:宋所说的婺源县高梁山之粳米土实质上就是浮梁县高粱山之高粱土。距《天工开物》刊出仅40余年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浮梁县志》卷一谓:高粱,在县东七十里仁寿都,与婺(源)之石城山连界,险峻特甚。……今其山产磁土,取以为业。
清·光绪婺源九径 (今称“菊径”)《何氏宗谱》卷二录明天顺四年(1460年)《高岭(支)谱序》谓:何茂(细七)于元末迁浮梁辛正之俨坑,“其子叔信陟睹高岭犹有胜概,自辛正里迁高岭”。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高岭《冯氏宗谱》卷首《叔礼公传》又谓:公讳时,……宣和已亥(1119年)因方腊之乱,同父、兄迁浮东之新正。明年,……公迁(浮梁)兴义之玉岭(笔者按:高岭至今仍有“玉岭”之称)。
从以上文献来看,高岭山从宋至今都是浮梁辖境,而不隶属婺源。宋把高岭山写成婺源之山,也许是因高岭处于浮梁与婺源的交界区吧。但是他又为什么会把高岭山写成高梁山呢?我们以为必受方言影响。因为景德镇方言至今都把某些韵母为ing(英)的字念作韵母为iang(央)的音,如该镇人念零(ling)作凉(liang),念井、颈(jing)作蒋(jiang),念镜(jing)作酱(jiang),念腥(xing)作香(xiang),而且一直到今天都仍然把高岭(ling)念作(liang)。由此可知,宋撰写《天工开物·陶埏·白瓷》条时,难能可贵地记录了景德镇坯房工匠们的传闻,惜未能校核当时的文献。
高岭山明清时代高岭土采掘遗址——汪·何·冯家大槽分布示意图
第二节 高岭山明清时代的采矿遗址
举世闻名的Kaolin的产地高岭山,在景德镇市东北之45公里(东径1I7°31’,北纬29°28’),今属鹅湖公社高岭大队。其矿区除数量极少的几处近代矿洞和尾砂外,绝大多数都是明清采掘遗址,可分四个地段:
第一地段在高岭村后的庙岗分水岭西——南西端的梅头坞,全长约800米,宽50~100米,尾砂沿负地形或山坡堆积,据反复调查和工程揭露,平均厚度约11米,估计尾砂约100万吨。
第二地段,北东端自何家大槽起,南至肖家止,全长约1000米,宽度50~200米,尾砂厚度10~30米,约442万吨。
第三地段,位于红旗山以西,穿过老厂作东向分布;全长约1OO0米,宽度40~200米,尾砂平均厚度约6米,估计约83.6万吨。
第四区域北起老厂,南西至冯家大槽,全长约750米,宽20~300米。尾砂平均厚度10米,估计127.5万吨。(以上据张伯周、郭帮湘同志推算)
以上四个地段少数坑道与淘洗池遗迹可辨,尾砂中时见明、清时代的粗瓷碗和瓷灯盏残片。商岭村前之“水口亭”有万历三十四年(16o6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石碑四方,记述该亭为交通枢纽,是来往客商必经之地。又高岭《冯氏宗谱》卷三《冯光发传》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冯氏与婺源县民在高岭争夺山场纠纷谓: 土名麻石坳等处之山,被婺邑在山搭有蓬厂数百,人数千余,强取磁土。联系以上遗迹与文献,当日盛况历历在目。
第三节 高岭山采矿业的衰落
通过文献检索,自乾隆59年之后,已不见大量开采高岭土的记载。高岭山一带虽有近代矿坑和尾砂堆积,但和明清时代的相比已微不足道了,如果印证景德镇以外的一些方志中的有关记载,当更为明瞭。清·同治《南康府志》卷四《物产·附白土案》条录道光十九年(1839年)文书谓: 景德镇各窑制造瓷器所谓高岭,即庐山所出白土,无论粗细瓷器必须以之配合,即御窑制造上用瓷器亦须配用。
可见在此时,庐山白土(即星子高岭)已取代了高岭山的高岭土。据黎浩亭《景德镇陶瓷概况》一书记载,清同治、光绪间,高岭山的高岭矿又一度有小规模的复开。④1965年以后,因品位不高再度停产。高岭山也就只剩下一些供人凭吊的采掘遗迹了。
通过以上所考,获知“高龄土”一词出现予明万历三十二年。明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述的高梁山就是高岭山,所谓“粳米土”就是“高岭土”,虽然高岭矿业在万历三十二年已见诸文献并已具相当规模,但其始开年代不会早于万历初,因为万历十一年麻仓老土枯竭,明御厂管厂同知张化美要工匠穿洞数里并不惜增加银两来提高麻仓土的价格,如果高岭矿于此时开采的话,明朝政府就会用高岭土来取代麻仓土。当时没有如此,显然是因督陶官员们还不知道高岭山也蕴藏着和麻仓土一样的粘土——高岭土。因此我们以为:高岭矿区始开于万历中期,以万历中期——清乾隆为其青春期。乾隆以后虽有开采,但为数不多,应为该矿的衰落期。
上一篇:
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五)
下一篇:
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