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瓷器行情走势分析
超过22个专场,国内先后有超过12家公司举办了迎春拍卖。其中的瓷器杂项专场仅有屈指可数的5个,很多家公司的迎春拍卖会其实就是迎春书画拍卖会”这也是一种无奈…两三个月后,当内地市场启动的新一轮大拍热潮时,瓷器市场中是否会有企业投资行为的出现?否会有大笔的金融资金注入?这一切都值得期待!
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式启动已经12个年头了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日的欣欣向荣,仔细算来。着实不易;然而,这个年轻的市场真正发展起来并被国际大家庭所重视乃至接受,也是跨进21世纪的事情了也不过四五年光阴,尤其是从2002年,当内地终于诞生出类似《砚山铭》写生珍禽图》这样的世界级天价拍品时。其实,内地这几年市场的火爆,主要是靠书画市场推动的尤其是近现代书画市场,当不少大集团出于树立企业文化的目的参与其中时,行情更是一路飙升,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2004年甚至能冲到6930万元这样的巅峰价位了较之书画市场的井喷”景象,内地的瓷器市场却“处变不惊”处于“平稳发展”态势,颇令人费解。
内地的书画市场在大连万达集团郭庆祥先生、南京天地集团杨休先生等大手笔的带动下,如今。频频缔造天价神话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任何一个市场的兴起,必须有旗帜性的舵手掌控大局面,书画市场遵循这个道理,古董市场亦是如此,这就好像鼻烟壶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像英国古董商莫斯先生这样的中坚力量,国际元青花价位的扶摇直上也得益于香港大藏家徐展堂先生上世纪80年代的推动…
缺少舵手的内地瓷器市场情况如何呢?记得不久前,那么。某几家媒体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2004年内地借景德镇建镇千年的庆典东风,成交情况屡创历史纪录,并由此延伸出“2004年是中国陶瓷之年”这样的惊人之语,笔者不禁哑然,情况果真如此吗?记得2004年秋季大拍前,笔者就曾撰文分析,认为瓷器工艺品(古董)市场一直是内地艺术品市场的软肋”偏食现象”也是内地几家大型拍卖公司至今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公司的重要原因;最终的成交结果也没有出乎预料,大部分公司的瓷器专场成交率不到四成,比起同年春拍成绩下跌不少,幸而北京翰海一家挟十周年庆典之势,瓷器专场获得了超过60%成交率和近7000万元的佳绩,终为内地的瓷器市场挽回了一丝颜面。
瓷器市场所占份额竟然连20%都没有达到不能不引起我警惕!一个成功的艺术品市场若需要保持良好态势不断向前迈进,还看到2004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全年50多亿元的大蛋糕中。就离不开“书画”和“古董”这两条腿的平衡发展,否则,必然要被束缚住脚步。古董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瓷器、杂项、玉器、家具等门类,国际市场上又以瓷器为第一大宗。换在过去,笔者或许会用“瓷杂”这个笼统的概念将其一网打尽,但是随着去年青铜佛像、宣德炉等市场行情继玉器、古代家具之后不断上涨,只有瓷器在原地踏步”所以也到为其单独诊断并对症下药的时机了至于瓷器市场中官窑产品与民窑产品、老窑产品与明清窑产品价位的个中差异,笔者之前在本刊的相关文章中已有述及,此处不多赘言。
很难获得如同书画市场那样的大丰收?原因很多,为何内地的瓷器市场与香港、欧美市场相比。众说纷纭,总结一下大致有四种:一种说法是内地的拍卖会中很难见到精品大器,自然也就鲜有高价位拍品诞生;另一种说法是很多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瓷器是匠人”工艺品,比不过书画作品的唯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瓷器市场“遭冷遇”同时,市场利益驱使下,瓷器市场中众多赝品的涌入亦令不少买家“雾里看花”犹豫不前;还有人认为大部分古瓷由于年代受限,不能出境(海外征集的除外)即便有精品出现,海外大买家也只能望而兴叹,因而难有高价拍出—其实,后面两种说法中涉及的问题书画市场中同样存在但为何却能够继续保持火热的态势,可见这些说法并非是瓷器市场发展缓慢的核心原因,笔者认为,缺少强有力、成规模、成体系的买家群体的带动,才是瓷器市场不及书画市场的真正根源。市场遵循“有求方有供”定律,内地的书画市场就是众多企业的集体“抢购”行为下水涨船高的而瓷器市场中除了曾经出现过浙江金轮集团等极少数企业的身影外,几乎鲜有大笔资金关注过它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少企业考虑购买书画作品可以通过开办画廊、举办画展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甚至可以从门票中获取一定的效益(日本著名的水产集团当年斥资上亿美元购买梵高作品就有过这样的构想)而瓷器易破损,收藏时不便保存,更不用说来用来举办轰轰烈烈的展览活动,这或许也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瓷器工艺品的原因吧。
已经没有人怀疑内地藏家和企业的购买能力,今天。一旦某天,那些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投资人看透内地瓷器市场与海外的差距背后恰恰反映出这中间潜伏的巨大利益,可能会获得比书画投资要大得多的回报率,且越早介入获利越大,相信到那时,内地瓷器市场会在带动下呈现出供需两旺、欣欣向荣的局面。
瓷器市场的五个脚印:非典年”成为内地书画市场与瓷器市场的分水岭2000年-2004年。
元明瓷器打破清三代垄断2000年:瓷器市场开始接轨国际。
国际上的中国瓷器市场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那就是瓷器的市场行情大约每十年为一个涨跌周期,比如进入21世纪初期的香港市场中出现的很多瓷器拍品就来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伯纳收藏专拍PaulAndBernat和美国铁路基金会TheBritishRailPension收藏专拍,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的瓷器行情。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摸索了近10年后,2000年,也开始了其跟国际接轨的第一步。这一年的瓷器市场表现差强人意,内地有20件作品入围了该年度国际瓷器成交价前100名(注:该榜主要成绩由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及内地拍卖公司的数据构成,该统计不包含欧美市场的数据,简称“国际榜”后同)而这其中能进入前50名的仅有4件。
分别是一件元蓝釉白龙梅瓶(成交价275万元)和一件明永乐的青花轮花绶带抱月瓶(242万元)季军是中国嘉德的一件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碗(231万元)由三件元至明初的瓷器夺取三甲,该年内地瓷器单件成交价的冠亚军由北京翰海一家包揽。一举冲破清三代瓷器的垄断局面,2000年,内地瓷器市场以这样的方式宣告其迈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2001年:内地瓷器拍卖迎来“天价爆发年”企业规模投资的初次试水
内地的高档瓷器市场不可思议地爆发了该年内地瓷器市场前4名入围“国际榜”前10名,这一年。前5名的瓷器拍品价位都超过了500万元大关(参见附表)这一成绩在后面的几年内也没有被打破过(截止到2004年止)值得一提的该年度的冠军拍品,云南仁恒1100万元拍出的那件宋官窑琮式瓶(国际榜”第3名,内地瓷器拍品历史最高排名)便是由云南的一家企业拍得,这也是内地企业首次投放如此规模资金在瓷器市场中(此处指单件记录)
与书画市场分庭抗礼有了前两年的铺垫,2002年:内地瓷器市场首次占据国际市场半壁江山。2002年,内地的瓷器市场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的内地艺术品市场中,书画诞生了砚山铭》写生珍禽图》等天价拍品,瓷器市场中更是出现53件器物入围“国际榜”前100名的惊人一幕,首次占据国际市场半壁江山,这一年,国际上关注中国艺术品拍卖的许多专业人士都惊呼“中国大陆的艺术品市场正在迅速壮大”
瓷器市场则“一路狂泻”这一年,2003年:非典年”造就内地书画市场“井喷”景象。整个中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非典”几乎所有的拍卖公司都取消了原先预定的春季大拍计划,7月份之前的那段煎熬时光,让很多人甚至开始动摇继续从事艺术品行业的信心。随着非典的解冻,推迟举行的春拍结果令许多人欣喜万分,中国书画市场一片繁荣,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或许是书画市场撑起了当年艺术品市场的大半边天,让很多人忘记了同一年里遭遇寒冬的瓷器市场,这一年,内地瓷器成交前10名的价格总和仅有2000多万元,各项数据仅是前一年的一半
唯一亮点来自翰海十周年大拍贡献2004年:停滞不前。
这一年的内地瓷器市场与前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从统计的数据来看。38件器物入围“国际榜”前100名(2003年该数据为35件入围)其中排进前50名的仅有12件(该数据与2003年持平)该年内地瓷器成交前10名的价格总合为6407万元,似乎比上一年提高了很多,但是如果去除其中由翰海贡献的7件拍品和4525.5万元,恐怕,这一年的成绩也不会让任何人乐观吧
上一篇: 近现代艺术陶瓷市场行情
下一篇: 中国瓷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