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珠山八友”——王大凡

2016-08-06 08:21:04 | 浏览:51264次
分享到: 

“珠山八友”——王大凡

 
 



  “珠山八友”思想成熟的时候,清朝的统治已经结束。这在陶瓷的创作思想上是获得了解放。下面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慢慢解读。

  王大凡 (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祖籍安徽黟县,寄居江西波阳。少时在姐姐家的“红店”学画陶瓷古彩,此时汪晓棠也在姐姐家的红店画粉彩,有机会接触到汪晓棠,拜晓棠大师为师。王大凡早年学习沙山春、钱慧安、费晓楼的绘画艺术,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制成法家。王大凡在浅绛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浅降彩的设色,使浅绛彩法画起死回生。王大凡在长达六十年绘画生涯中,兼工带写,构思严谨,用笔流畅,飘逸,其代表“布袋罗汉”,形态逼真,神情庄重慈祥,其动感飘逸,用笔如吴带当风,行云流水。把一个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遥的和尚刻画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1915年作品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笔墨(料)特征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画多是富贵寿考、伏虎罗汉、八仙图等,晚年的人物画以木兰从军、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内容为多,注重作品的时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纪30-40年代的人物画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从王氏人物画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用笔用线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多是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章法别致,有装饰味,这是王大凡与王琦侧锋用笔画人物画的最大区别。而模仿品勾线难学其骨,少圆润劲拔之韵味,有的中、侧锋并用,不得要领。
  二是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王氏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并形成一种惯用的程式。
  三是人物画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绿、翠绿、深绿几个层次明显,笔法一丝不苟。
  从王氏作品设色来看:一是画面绚丽照人,光彩艳发,画场面大、人物多的作品,总是根据主题需要,主角多用鲜艳夺目的色料(如胭脂红、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黄、蓝色陪衬;二是填色较厚实,人物画在双勾白描稿的基础上,多用浓重、深沉、艳丽的色彩,作多层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层次和冷暖变化,有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模仿品设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阴阳层次变化,色调过渡生硬,少润泽之感。
       另外,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画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料色,简化工艺,画意更浓。

    题识印款
    王大凡书法以行书为佳,俊逸秀美,平淡见精妙,精审且遒丽。题款时多是在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图9)。
    常见落款为:“黟山大凡王望作于希平草庐”、“黟山樵子大凡写于昌江之希平草庐”、“黟山大凡王望画于昌江”、“黟山王大凡画”、“希平居士昌江客次”、“王望画”等。
    常见印款为:“大凡”、“王望”、“王大凡作”等篆款。底款为“希平草庐”。

上一篇: 高级工艺美术师苗宗贤

下一篇: 珠山八友之汪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