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头顶龙凤呈祥的红盖头,新郎身穿传统礼服,古色古香的桌椅陈设中,大红灯笼晕染出喜庆吉祥。伴随着琴师手中的古琴奏出韵味十足的乐曲,一场传统的中式婚礼将来宾们带入了雅致古典的文化氛围。
而最吸引目光的,还是婚礼上摆出的“嫁妆瓷”。早生贵子、大吉大喜、花开富贵,喜庆吉利的名头配着古色古香的器型和精致细腻的工艺。
其实民用瓷器在清代可以说是寻常百姓家婚嫁习俗的必备之物,但是现在民间这些东西越来越少见了。回溯嫁妆瓷的历史,“嫁妆瓶”不可不提。清代末年直到民国期间,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粉彩或青花大掸瓶,它即可用于放鸡毛掸子,又可作陈设瓷,因其出现于嫁妆中,俗称“嫁妆瓶”。
嫁妆瓶的大量出现,是在清中期的乾隆、嘉庆两朝,多为豆青釉青花,粉彩瓶当时较少见。在道光时期,釉色品种多起来,除豆青釉青花或粉彩外,窑变釉瓶也较常见。在造型上看,多为盘口瓶。
到了同治年间,粉彩嫁妆瓶就较之前几朝多了许多。由于社会的不稳定,瓷器上多见祈求平安幸福的题材,这与当时人们普遍的思想追求分不开。这时瓷瓶的造型也逐渐由盘口瓶转向撇口瓶,粉彩的嫁妆瓶已开始大量出现。
光绪、民国时期,一般较富裕的家庭嫁女陪嫁掸瓶几乎已成定制,景德镇各窑口加大了生产数量,这时的嫁妆瓶纹饰题材更加丰富,而且粉彩嫁妆瓶的数量已超过了青花瓷器,诗文也开始出现于瓷瓶上,盘口瓶在减少,撇口瓶基本上占据了所有的嫁妆瓶。从纹饰的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题材: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吉祥图案、花鸟、仕女婴戏等。
神话故事有群仙祝寿、八仙过海、麒麟送子、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仙境的一种向往。历史故事主要是三国人物故事:如三顾茅庐、三让徐州、群英会、辕门射戟等。寓意社会伦理道德的有:孟母择临、八蛮进宝等。吉祥图案有:福、禄、寿、鹤鹿同春、富贵白头等。仕女婴戏主要表现仕女在庭院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的情景,表现了仕女悠闲恬静的生活。在瓷瓶背面上的诗文,主要是与主体图案相关的内容,诗文多以行草书之,并落之时期与姓名。
晚清、 民国时期嫁妆瓶作为一种文化的出现,代表了当时的一种风尚,也表达着人们对于新人的祝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藏中的嫁妆瓷
近年来,嫁妆瓷的文化、艺术价值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热衷收藏欣赏,原被视为大路货的嫁妆瓷的价格不断攀升。
以“嫁妆瓶”来说,上世纪90年代,一些古玩商下乡以一二百元一对低价收购,再卖给城市收藏者。但是,近年来在农村已经不多见,越来越难收购了。多数有“嫁妆瓶”的人家自己保存,不想卖了,即使想卖也要很高的价格。如今在古玩市场,一对清代“嫁妆瓶”精品,价格在两万元以上,非常珍贵的达二十万元。往日的嫁妆瓶如今已成为收藏界收藏的一大门类。
对于一般的民用嫁妆瓷,像碗、盆、糖罐、茶叶罐等等,专家表示,此类价值虽然不是很高,但从长远看仍具一定的升值空间,对于普通的藏友来说,投资购买这些价格不高的瓷器投入成本不多,未来则有一定的回报,堪称是一个风险较小的投资选择。
上一篇: 日用陶瓷设计四要素
下一篇: 清末陪嫁小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