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瓷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钴料又有铜红料描绘或涂抹彩色,烧成后使釉下青花与釉里红彩同现于一器。由于铜红彩料对窑温极为敏感,和青花钴料在烧成过程中需要的气氛不一致,所以要将二者一次性装饰于同一器上,具有很高的工艺要求。因此,青花釉里红瓷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青花釉里红工艺始于元代景德镇。明清两代各朝只有少量烧制,主要为官窑产品,并经常断烧。明代少有成功之作。直至清光绪时,才见有青花釉里红色泽鲜艳的“鲤鱼盘”、“梅鹊盘”、“凤凰盘”及精制鼻烟壶等少量成功之作。民国时,青花釉里红及底釉呈色浅淡,制作工艺粗糙。
闽北农村现存有一定数量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鉴赏如下:
从烧造历史看。所见最早期的实物应为清中期嘉庆、道光年间制品,此后一直延烧至民国初期。早期制品为白釉底足、豆青质地;中后期则为露胎砂底、白釉地。笔者所藏有在露胎砂底上墨书“乙巳斗记”年号干支款的七寸盘,为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制品(图1),已经为露胎砂底和白釉地制品了,之后所制工艺更加粗犷,呈色更为浅淡。
从大小尺寸看。闽北农村的传世品中,有六寸、七寸、八寸、九寸、十寸五种规格,以六七寸盘为多见,近尺大盘为当时大户人家在景德镇定烧的官古器,较为稀少珍贵。
从工艺品种看。清康熙朝就已烧制成功豆青釉地(或称冻青)青花加红彩制品,而且又多为官窑器,传世品有中和堂款辛亥(康熙十年)、壬子(康熙十一年)、癸丑(康熙十二年)纪年盘,红色发色较淡。此后清中期的官窑器均为豆青釉地、白釉底足、青花加红彩、呈色鲜艳者。笔者所藏的豆青釉地青花釉里红鲤鱼七寸盘(图2),为白釉底足,极为少见,应为清中期之官窑器。
从鱼纹特征看。青花釉里红鲤鱼盘的画面简洁,造型抽象。用青花钴料描绘水藻及鱼形外廓,用釉里铜红料细线画鱼鳞,烧制成功者,画面色彩鲜艳,非常美观。但所见大多数或红色为“釉里灰”、“釉里黑”,或青花晕散、模糊不清,双色均佳者为少数。水藻纹也有正反“人”字形两种。
盘内的底釉色泽还有三种:第一种为豆青釉地,为清早中期制品;第二种为青白釉地,为清中晚期制品;第三种为浅白釉地,为清末民国初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