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皇室”、“官窑”款的思辩
关于日本“皇室”、“官窑”款的思辩
图示底款的瓷器,藏家一般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日本海事协会瓷器有限公司”从中国江西景德镇定制的“御用或皇室”专用的瓷器。 根据“IMperial”(帝国、皇室)和“Superior”(至高无上的)的译义,权且接受“御用或皇室”这样的解释。但是不是因为“Ironssone”(简译为“铁矿石”)和“China”,或者缩写的“N.K.”和“CO.”,就认定是中国景德镇的东西呢? “Ironssone China”日文的翻译是“坚质陶器”或“硬质高强精陶”,应该说这个解释是合理的。去日本瓷器商的网页上看看,日本多是把瓷器用英文拼音“China”来表达的。因而,这款东西跟“中国”这词是扯不上关系的。至于“日本海事协会瓷器有限公司”这词是从哪里出来的?却百思不得其解。单凭“N.K.”和“CO.”的简称判断,是不可信的。 正巧,家里有四、五个扔在一边的旧盆子,无意的翻看了它们的底款,竟是图示底款同样的图案。不同的细节是,缩写的“N.K.”不用缩写,而是完整的英文字母拼音的语句: NIPPON KOSHITSU TOKI 末尾的CO.写成了正规的图文版权符号:CO。
翻译“NIPPON KOSHITSU TOKI”,因为第一个单词Nippon(日本)是日文平假名拼音,所以整句都应该是平假名拼音的。 第二个单词KOSHITSU在日文官网上译为“皇室”,参考《神道基本用语词条》的注解,如:Koshitsu saishi (皇室祭祀),Koshitsu Shinto (皇室神道)。但一般可以单译为“个室;单人房间”,比如:Koshitsu no tekunikku(日本电影《单人房间的技巧》)。第三个单词TOKI是地名“土岐”。所以,“NIPPON KOSHITSU TOKI”翻译的中文应该是:“日本-皇室-土岐”。用现今习惯的说法,就是“日本官窑土岐”。(后面的CO是图文版权符号。) 最下面一行是英文的“日本制造”。因而该底款的全部内容是:皇室硬质瓷器/日本官窑土岐/日本制造。
日本六大古窑里没有提及“土岐”,这字眼很陌生,于是继续追踪了它的资料。 土岐市(ときし)位于日本中部原美浓国地块的岐阜县的东南部,属于日本著名瓷业美浓烧的发源地。 日本战国时期美浓国的窑业是从7世纪制造须惠器开始的,此后于8世纪中叶须惠器生产一度中断,到10世纪,在猿投窑的影响下,作为灰釉陶器生产窑而得以恢复。12世纪转入茶碗的生产,进入15世纪以后,美浓窑业引进了古濑户系的施釉技法,从而作为代表日本的施釉陶器的生产基地而长盛不衰。1567年,织田信长攻克了当地的主城稻叶山城,并将之改名为岐阜县。据说,其“岐”字来源于周文王的龙兴之地岐山,有自诩为新时代的正义之师的含义;“阜”字来自于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故乡曲阜,是希望岐阜这里能够繁荣太平。而代表岐阜美浓烧瓷业而闻名的有多治见市、瑞浪市和土岐市。也就是说,作为美浓烧的产地,土岐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闻名土岐市则始于1567年。
我们知道,世界陶瓷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是顺着陶、软瓷、硬瓷、骨瓷这条路过来的。18世纪以前,除了中国,世界上较先进的瓷业基本上都还处在模仿中国硬瓷的软瓷阶段。 欧洲第一个成功生产出硬质瓷的国家是德国。1710年1月,萨克森大公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用拉丁文、法文、德文和荷兰文发表宫廷最高敕令,宣布萨克森大公国研制成功“在透明度和其他特点方面与中国瓷器完全相同的瓷器”,同时在德累斯顿建立皇家迈森瓷厂生产硬质瓷。 175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斯三世曾从意大利芒特角带回瓷土建立“中国瓷厂”生产硬质瓷。 1750年法国奥尔良公爵下令在法国勘察瓷土矿。6 0年代,法国塞夫尔(Severes)瓷厂在利摩日找到高岭土矿藏,成功生产出硬质瓷。法国由此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生产硬质瓷器的国家。塞夫尔瓷厂不久便取代迈森成为引导欧洲瓷业潮流的领头羊。 英国直到1768年,威廉.柯柯沃斯(William Cookworthy)获得硬质瓷生产专利,并于同年从广州进口中国制瓷设备于浦利茅斯建立英国第一家硬质瓷工厂一一“新广州瓷厂”。
1796年柯柯沃斯的硬质瓷专利到期后,许多瓷厂才纷纷开始生产硬质瓷。但因为生产工艺、管理、成本等原因,产品仅限于高档的皇家用瓷。 推测,日本土岐生产硬瓷也是在1796年后(清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的。 众所周知,日本陶瓷业的发展是和中国渊源深远的。日本除了从中国学习技术和引进人才,许多产品还是直接从中国制作后海运回去的。经考证,从“桃山时代”开始美浓烧就受福建漳州的影响,许多产品是在福建漳州制作后传入日本的,在日本称这类瓷器叫“汕头器”。“江户时代”的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於闭关自守,在日本国内日用瓷的需求造成了紧缺,也给岐阜瓷业的大发展创造了黄金时代。但是,随著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国外硬瓷技术的传入正是一个契机,土岐开始生产硬瓷也是想当然的了。 从这款上看,没有动用后来统一的英文“hard porcelain(硬瓷)”标称,而是用日文的“Ironstone china(鉄鉱石陶磁器、坚质陶器)”来表示。上图左款有“BEST(最好的)”和“SUPERIOR(上等的)”这些表示,可见得这类瓷器是代表了日本最早期的硬瓷。 至于土岐是怎么和官窑挂上了?是皇室选用了土岐做官窑,还是象欧洲一样,土岐的硬瓷产品被皇室所垄断,这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土岐做了多久官窑就更不得而知了。根据这类底款来判断,最早的款文应该是“皇室硬瓷/日本官窑土岐/日本制造”,后来缩写成“皇室硬瓷/N.K.(日本官窑土岐)瓷品”,(近来又发现有后面再加“DESIGN REGISTERED(注册商标)”和五位数编号的,疑似新品),再后来变成了“最好的硬瓷/ N.K.(日本官窑土岐)瓷品/上等品”,连图案中心的字母也取消了……。
注一:本文仅是作者根据公开信息的思辩笔录,不做为鉴别观点以误玩家。再说,现今日本瓷品商场上这类底款的货品并不少见,只是人家在商品介绍上标明了“复古”的字眼,货品上有否鉴别标记则难以知晓.单凭底款是可能上当的. 注二:读得一篇过时的报道,因为与土岐有关,故录在下面贻笑大方。 日本商家推出新“首相茶杯” 称眼睛太小不好画 2010年06月10日 15: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10日电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在日本,每逢新首相上台的时候,也就是一次商机出现的时候。只是,近年来日本首相像走马灯一样更换得越来越频繁,这种商机也就频频增加了。6月7日,作为以“美浓烧”产地出名的日本岐阜县土岐市的“山志制陶厂”就抓住商机,开始为平民首相菅直人烧制绘有肖像的“首相茶碗”了。 迄今为止,“山志制陶厂”已经推出了“历代首相漫画肖象”的系列茶碗。这次,菅直人是出现在这个系列茶碗上的第61位首相。当天,该厂烧制了大约800个新“首相茶碗”,但订货量已经达到大约4000个,他们将通过当地大约30个商品流通公司发送到日本全国的杂货店以及礼品店。 “山志制陶厂”负责人表示:“由于鸠山由纪夫突然辞去首相职务,我们要在短期内烧制有新首相菅直人肖像的茶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菅直人那双外眼角下垂的小眼睛,实在是不好画的啊!”看来,抓住这份商机也是不容易的啊!
上一篇:
明弘治景德镇官窑瓷业的衰落
下一篇:
德国梅森瓷器底款图示一览 - Meissen 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