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九)
第九章 结 论
本文在以上各章围绕着有关高岭土的若干问题,对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近千年的白瓷瓷胎原料和制瓷业的兴衰作了一些粗略的探索,现小结如下:
1.景德镇五代出现的优异的白瓷一直到南宋的芒口影青瓷,均采用瓷石类型的原料制胎。五代一北宋瓷胎多用表层瓷石,而南宋的则以中下层瓷石为主。并指出:“景德镇唐宋时代瓷器是由瓷石加入少量高岭土制胎”的看法与古遗物和古文献不符。
2.认为高岭土引进瓷胎与二元配方法(即瓷石加高岭的制胎法)确立的年代,至迟在元泰定间(十四世纪20年代),但不会早于元初。由于高岭土的引进,挽救了景德镇南宋以来制瓷业出现的原料危机,是元代瓷业生产高度发达的标志。并以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为依据,推测元代的高岭土是从麻仓取得的,和明代中期以前官窑使用的相同它以土膏形态赋存,其出土率高达40%,可能是伟晶岩的风化物。十四世纪的景德镇,称这类高岭土为“御土”,十五、十六世纪则称“官土”或“麻仓土”。
3.考证举世闻名的高岭山之高岭土约在明万历间发现并应用,支配景德镇约两个多世纪。关於“高岭”这一专门术语,在国外约形成於18世纪初期,与法国神甫殷宏绪在1712年介绍景德镇的著名书简有关;在国内则在高岭山被封禁后的乾隆、嘉庆之际,是随着星子白土与景德镇大洲高岭土的应用而出现的。故高岭山为高岭土的命名地。
4.通过对景德镇历代白瓷瓷胎原料变迁的考察,认为瓷石矿在10一13世纪对景德镇窑业有决定性的影响。十三世纪以后一直到今天,影响景德镇窑业的主要因素是高岭土。并以文献和考古资料为依据,把景德镇窑业划分为二个历程,10一13世纪为第一历程,是景德镇窑业由初级到高级再转向低落的时期。第二个历程为14~19世纪。14~16世纪,由于麻仓土的引进,景德镇瓷业再度兴盛。但由于官府垄断,出现了官窑瓷精、民窑瓷粗的局面。17~18世纪,由于高岭山高岭土的开采,官府不得垄断,景德镇窑业得以蓬勃发展,是为民窑胜於官窑或官民两窑的极盛期。19世纪以后,由于星子高岭质量低而运输线长并时开时禁,是景德镇窑业的低落期。这一时期的窑业不能与元、明——清早期相比。
1981年10月初稿
1982年12月修改
[附记]:
1.本文为应全国非金属矿床地质委员会、全国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第一届粘土学术会》之约而撰写,於1981年10月29日在会议上宣读,并由《景德镇硅酸盐学会会刊》刊出。此次发表稿与前稿内容一致,仅在史料上作了若干补充和调整。
2.本文在修改过程中接到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先生惠赠[日]北村弥一郎《清国窑业视察报告》一书,使笔者得以了解晚清高岭的部份情况。在此谨向三上先生致谢。
上一篇:
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八)
下一篇:
中国瓷器窑口大全(浙江篇)